在今西安市北郊,三桥车辆厂以北的低堡子附近有一片雄伟壮观的古宫遗址,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汉建章宫遗址。传说汉武帝时代,国富兵强。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刘彻享受够了人间的荣华富贵,又进一步想着成仙飞升、长生不老。于是他处处学着秦始皇的样子,不但派许多方士入海为他寻求蓬莱不死药,还亲自多次登名山游海滨寻访神仙,虽屡屡受骗,却仍执迷不悟。这年,汉武帝再次登泰山,临渤海,冀有所获,谁知仍未见到仙人和蓬莱三岛的踪影,只得怏怏而归。谁知“祸”不单行,他心爱的柏梁殿也被大火烧毁了!极端讲迷信的汉武帝立即招集众方士讨论这件事的吉凶。公孙卿说:“昔日黄帝筑青灵台,筑成才十二日,便被大火所焚,于是他又建造了明庭,明庭,就是后来著名的甘泉宫啊。”方士们都随声附合。越地来的方士勇之进一步说:“我们越地的风俗是,凡发生火灾。就另盖房屋,而且一定盖得比原来的高大,用高大的房屋来压胜灾星,火灾便少了。”汉武帝听他这么一说,便不顾长安城中尚有长乐、未央,桂宫、北宫和明光宫等多处宫殿,决定在长安城西兴建更大的宫殿——建章宫,用以胜服火灾。汉帝刘彻气魄很大,立即诏全国名工巧匠汇集长安,按照汉武帝“大”的要求,绘图规划、破土动工,修筑建章宫。不知动用了多少民力、物力,终于筑成了可以与秦始皇阿房宫比美的建章宫!建章宫计有千门万户之大,前殿的高度比未央宫还要高。前殿的东边建筑了高三十五丈的凤阙,为长安地区最高大的建筑之一,因为上面放着铜凤凰,所以被叫做风阙。前殿之西是宽广的唐中大殿,离唐中殿数十里的地方筑有饲养着猛虎并能做斗虎表演的虎圈。前殿以北挖了一个大水池,名曰“太乙池”。池中央有一座高二十余丈的渐台,渐台上筑有华美的宫室。渐台周围还筑有蓬莱、方丈,瀛州、壶梁等五座仙山。在太乙池的北岸卧着长三丈宽五尺的石鱼,西岸爬着两只六尺长的大海龟石雕……整个太乙池象征着漂浮有五座仙人山的渤海。这样汉武帝在建章宫中便能看见并随心所欲地“跨海”登上每一座仙人山了!只是可惜这些“仙人山”上没有仙人!汉武帝心中仍感到不足。方士们见汉武帝闷闷不乐,害怕大祸临头,便纷纷向他建议。说是只要设法取得天上北斗星降下的“仙露”,再拿此仙露调上蓝田与和田的美玉碎屑一起服下,便可长生不老,常服更能身轻如羽,白日飞升。那么,如何方能取得天上北斗降下之仙露呢?那也“方便”,只要尽可能高地筑一座“神明台”,上立铜仙人以盘承之即可。于是,汉武帝按照方士们七嘴八舌的“设计”,令人动工筑起了一座拔地五十丈高的神明台于建章宫中。神明台上竖立起高达二十丈的铜制仙人,名曰“金铜仙人”。这金铜仙人双手高举过头,手托一个金铜承露盘,接承夜半时分由北斗下降之“仙露”。有了“仙露”,还需有存美玉兼制玉屑的所在,于是地基高十二丈的玉堂便应运而“生”。为了引动北斗慷慨地赐降“仙露”,神明台旁还筑起了高五十丈的“井干台”,这是一座全部用巨木建筑起来的带天桥的高楼,为引北斗星君暂歇在上面。周围广立凤凰,驼鸟等石雕珍禽,以作“凤凰鸣”引诱北斗到来……方士们真正是千方百计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啊!但汉武帝服了这不易得的“仙露玉屑饮”后,身体并未变轻,反而越来越重了.可能建章宫毕竟是太大太结实了(这当然是劳动人民的功绩!),所以虽经西汉末年之毁灭性大火和近两千年的风雨消融,它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十分可观的遗迹,使我们得以窥测它当日宏伟壮观、出类拔萃的风姿。
对于这个问题,我从四个方面向您说明。
1、龙这种生物古代存不存在是个未知数,虽然十二生肖里它的名字赫然在列,但这也不能代表它是一定存在的生物。我们脑海中龙可以遨游四方,翱翔天际,上天入海无所不能,所以在小说家中让龙族拟人化就得考虑到龙的特性了,于是“ao”就变成了龙姓进入了龙的族谱,在诸多的“ao”字发音中,敖最为简便且最像形式,并且正好是视画也有龙的传人大圆满之意,所以敖入选了。最早用敖为龙族命名的是元杂剧《争玉板八仙过海》,里面东南西北四个龙王分别叫敖广,敖闰,敖顺,敖钦,所以龙王姓敖最早也是在南宋末年才有的说法。
2、除了用敖来体现龙的自由自在外,另一方面还和母系社会有关,敖姓的出现与阴阳交配之声有着必然的联系,能发生的动物在交配时基本都会发出“ao,ao”的叫声,那么龙的传人自然也以“ao”为姓,其实就是一种代表生殖的符号。
3、宋朝的《太平寰宇记》中有敖真人的记载,此人是修道炼丹的专家,得到飞升之后化为苍龙,所以一些民间作家就拿敖真人为蓝本让龙族也姓敖了。
方丈打一生肖
4、相传当年女娲补天后用巨鳌的四条腿重新做为天柱修补天地,而鳌并非我们印象中单纯的大海龟,而是龙头,龟身,麒麟尾的巨兽,后来随着神话故事的增多,小说家为了把龙与鱼拉开档次,就把鳌去掉鱼字底变成敖,于是就这么叫了。
龙王的子女们并非都姓敖,儿子一般是摩姓或龙姓,女儿是琼姓。
七郎八虎,指的是北宋初年武将世家杨家的兄弟八人,其中七个是亲兄弟,一个是义子,所以就被称为“七郎八虎”。可不是指有八个人哦,而是第八个人。
大郎杨泰字延平、二郎杨永字延定、三郎杨勋字延光、四郎杨贵字延辉、五郎杨春字延德、六郎杨景字延昭、七郎杨希字延嗣、八郎杨顺字延顺。
这八郎是当年杨令公收的螟蛉义子,乃是他部下王锦的遗腹子,本名王顺。当年杨令公不肯归宋,河东刘王又中了反间计,派兵围困应州,辽军趁机出兵攻打杨令公,令公腹背受敌,是王锦冒死突围,搬来了呼延赞前来搭救,不幸重伤而死。
因此杨令公为了报恩,收养了王锦的儿子,又因为怕他长大后,得知自己不是杨家人,惹来生分。所以将他改名杨顺,没有和他明说。而杨顺也很有出息,小小年纪就被赐为殿前虎旗飞猛军指挥使。